何炅代言51job廣告:網絡躁動癥的體現
2015年,何炅代言51job的廣告大面積投放在分眾的樓宇終端。每天上電梯的時候都能看到,總覺得似乎有些不對。偶爾有空靜下心分析,才發現真的是漏洞百出。
總結起來,這一個廣告最大問題絕不是何炅表現不好,而是以下兩大問題:
√對前程無憂而言:為了迎合年輕一代,主題偏離企業核心價值與主流價值觀,利用不合理心態與社會矛盾進行營銷,損傷平臺定位及客戶關系。
√對整個廣告策劃行業而言:我們仍處于重硬件輕軟件的時代,重視請誰代言而忽略策劃與傳播。
首先來看廣告存在的第一個問題:偏離企業服務價值。
一個企業最核心的服務價值,往往體現在企業核心廣告語里。例如耐克的"Just do it",麥斯威爾的"Good to the last drop ",IBM 的" No business too small , no problem too big "。前程無憂也不例外,它有著一句非常好的廣告語:“Good choice,good job”。
然而今年播出的這個視頻廣告,始終傳播著兩句主題語:“周末也不停地開會的老板,隨時隨地發飆的老板,換掉他,就上51job”。問題就出現在對這幾句話的把握上。
1、這個廣告的定位十分精準:85后、90后。
理由如下:一位2015年還要上51job的85前絕對是一位職場loser——看看年齡,30歲還要投簡歷;給個建議就是專心工作,少上51job。另一方面,企業在51job上能找到人,但是不要指望上51job找到人才。好人才早就被老板們和獵頭們挖走了!上51job的,都是沒人主動挖,沒人幫著推薦簡歷的。51job很清楚這一點,非常合理地將廣告定位設定在職場新人。
2、這個廣告的策劃團隊將85后的特質定位于自我意識,大家都知道,這沒錯。
然而自我意識是個中性詞,明顯的是這個廣告的策劃團隊選擇了完全迎合而不是正確引導。
自我意識在積極的方面意味著自主,創造,不隨波逐流。在消極方面則體現為以自我為中心,自私,封閉,耐受力差,任性隨意。
3、85后的職場問題在哪里?
凡是管理過85后的人都知道,85后最大問題就是穩定性差,學歷注水,企業培訓成本居高不下。這背后有兩個主題詞:獨生子女,高校擴招。
4、正確的職場之路應該是怎樣的?或者說招聘網站假如需要傳遞職場信息,應該是怎樣的?
好工作其實只有幾個關鍵詞:適合,熱愛,堅持。也就是找到自己適合且自己喜歡的事業并堅持下去。80后比起60、70后,最幸福的機遇就是獲得了自我選擇權。但是選擇權帶來了機會門檻低,選擇成本高的大問題。最大的擇業成本,其實是輕易放棄。因為在企業中能夠獲得更多利益的人,一定處于企業的高位,而這些崗位需要時間積累,可能來自獵頭,絕不可能來自招聘網站。最傻的付出,往往帶來最大的收益。
當然,我絕不反對初入職場的人更換不適合自己的工作。選擇的原則就是要合適與喜歡。
5、該廣告圍繞老板問題,那么好老板究竟該如何呢?
“周末還在不停加班的老板”——經濟環境差,周末都有事情做,似乎不是壞事吧?比起歐洲來,中國人購買力增強了,其中之一就是勤奮。一個老板周末還在親自帶頭加班,似乎也不是缺點呀!
大白話的答案是:周末讓員工加班不給加班費的老板有可能是壞老板,不給加班費也不給股份和期權的老板肯定是壞老板,自己不加班的老板是不能跟的老板,不給員工加班機會的老板是沒希望的老板。
“隨時隨地發飆的老板”——不尊重員工肯定不對,不敢管理那更不對。
好吧,我是感覺到這一點上,51job的這個廣告開始踩邊界了,利用偏離主流價值觀的方式營銷。沿著這樣的思維,一個年輕人到30歲的時候,要么還在不停地上51job找公司,要么作為創業者開始排斥51job。在政府倡導創新創業的今天,51job是不是不要一味盯著自己的簡歷庫數量,更深思考如何為創業企業服務呢?
6、廣告策劃的問題總結:
該廣告通過暗示 No work more money 來誤導職場新人的工作選擇與職業規劃,通過可能存在的勞資糾紛來鼓勵新人隨時跳槽。其實,這樣做唯一的受益者就是招聘網站。
這其實是一時痛快,長久以后,當95后30歲的時候是否會出現一句話:“一事無成,就因為常上51job”。
那么,造成這類廣告出爐的問題在哪里?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即使請明星代言,做出的仍然是不合格廣告的局面?
廣告的本意是信息傳達,傳播,最終達成商業轉化或者商業轉化率提升。然而,互聯網新貴們,或者是融了許多錢的土豪們還在用購買電腦的思維做廣告。
近幾年傳統行業不景氣,滿世界的分眾廣告都是互聯網公司的。可是這些新型的公司還根本沒有學會營銷,只會比拼“硬件”。從大處說,這些公司高層最關心的是請了哪位明星。趕集網請來姚晨,58同城請來楊冪,齊家網請來黃曉明,51job請來何炅,人人車請來黃渤。可是,真正能體現傳播本質的策劃有多少?可以想象,在這些互聯網企業老板的預算中,策劃的預算估計連明星的零頭都不足。正是在這種“重硬件,輕軟件”的土豪風氣下,燒錢無度,效果低下。在這些平臺宣稱解決客戶或者行業問題的同時,自己的營銷效果實在是太弱了!
好創意該是怎樣的?
我只是回憶起微軟當年有一個經典視頻廣告:一個小企業逐步成長城大公司,一個孩子逐步成長為科學家。這個廣告并沒有明星代言,卻深刻打動了受眾的心靈。廣告,需要以策劃為靈魂,傳播必須考慮主流價值觀。在你請明星代言的時候,你考慮過你究竟需要表達什么嗎?你都上市了,都請得起明星代言了,為什么還舍不得在策劃上多花一點錢呢?